国产手机供应链陷怪圈:想做苹果却成小米赚钱咋这么难?
配图无关
日前,深圳福昌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堕入“倒闭风波”,这是继年初东莞兆信通讯以后又一例手机供应商倒闭,其主要生产手机和电话机塑胶外壳。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福昌电子的倒闭背后是手机供应商集体进入“寒冬”。那末问题来了,为什么手机供应商会集体进入“寒冬”?这背后的真正缘由究竟是什么?
【探因】无雄厚资金支持,自我调理能力变弱
业内知道,作为福昌这样的供应链厂商,从某种程度上看是依附于手机厂商,以手机厂商需求为本身生产的指向标。这就致使供应链厂商掌控本身的力度趋弱,若是没有雄厚资金的支持,很难根据产业的发展趋势调理本身生产链条。以此次倒闭的福昌为例,其主要生产手机和电话机的塑胶外壳。但随着手机产业(包括手机厂商)从去年起大规模使用金属外壳,致使福昌电子的定单愈来愈少,但想转型升级到金属外壳业务上,也并不是那末简单,终究只能因定单匮乏,资金短缺而倒闭。
曾几何时,中国庞大的手机市场和诸多的手机厂商让供应链厂商此前赚得盘满钵满,不过随着智能手机市场整体,尤其是中国市场增速的放和缓手机行业竞争加重所致使的手机厂商的压力或直接或间接传导到供应链厂商身上。由此看,手机厂商本身的兴衰和发展模式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这些供应链厂商的生死。
众多厂商烧钱争市场,拼价格成瘾?
提及中国手机产业的发展模式,由于今年全球和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增速的放缓,诸多国产手机厂商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再次聚焦千机,这从今年众多发布会上厂商主打产品均是千左右的机型可见一斑。而乐视、360等互联企业杀入手机市场,在加重竞争的同时,不但进一步下压智能手机的价格,乃至不惜以成本价销售手机,并以此作为自己唯一的竞争力。其结果是手机的配置虽然表面看起来愈来愈高,但价格却不断走低,造成所谓高配低价的“怪象”。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厂商中或打着硬件负利润,未来生态盈利的旗号(例如乐视);或打造周边生态硬件之名(例如小米);或背靠资本大佬(例如魅族和奇酷),虽然噱头和背景不同,但相同的是都是以成本价,乃至低于成本价销售手机(最少它们都自己宣称)。
需要指出的是,要实现这个目标,除本身的“烧钱”外,就是向相应的供应商施压(变相减缓自己“烧钱”的速度)。而这类施压又表现在压低供应商供应组件的价格和选择便宜供应商。
例如在选择便宜供应商方面,同为8核处理器,有些厂商采取的是高通的骁龙处理器,而有些则是联发科的处理器,虽然核心数与频率都一致,但价格却相去甚远,自然致使的性能也千差万别。内存方面,虽然很多厂商的手机内存到达了所谓的3GB乃至4GB,但是要知道,目前的手机内存分为DDR3和DDR4两代,很多国产手机厂商为了勤俭本钱,根本不会采取最新的DDR4内存。至于屏幕,目前国内有很多屏幕供应商,比如天马等,其屏幕造价就比夏普和三星的屏幕更便宜,虽然看似相同的分辨率和像素密度,但实际效果大相径庭。
综上所述,如果说压低供应商供应组件的价格还只是直接伤害供应商营收和利润,那末后者除产生类似前者的负面效应外,还直接伤害了市场和用户的体验及利益(例如之前曝出某国内手机厂商的“换屏门”和“换芯门”事件),并迟滞了供应商对产业趋势的判断和由此应当进行的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的创新和相干业务的升级。而作为供应商,也只能在相干配件的生产等环节来压低本钱,进而造成组件质量的下滑,终究又会反应到手机厂商的整机质量和体验上。那末中国手机产业的这类发展模式是不是真的提升了我们的价值,乃至可观的销量呢?
上游企业缺少创新,产业链堕入负循环
据投资银行CanaccordGenuityresearch发布的最新报告称,今年第三季度,苹果在全球智能机行业的利润份额增至94,较去年同期的85增长9个百分点,而苹果和三星合计还拿走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1/3份额,由此可以看出脸上长白癜风,我们手机产业的这类高配低价,乃至成本价的竞争和发展模式,不但没有从量上缩小我们与人家的差距,在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质的利润上也没有大的改观。而苹果之所以能够在智能手机行业占据绝对的主导优势,除品牌的影响力外,主要原因还是他们寻求高端、高价值手机的业务模式。尽人皆知,自从2013年推出廉价版iPhone5c在市场遇冷以后,苹果公司就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高端旗舰机型的开发上,暂停了低端机型的开发。如今iPhone依然是苹果公司主要的盈利来源,而这又能够让苹果根据自己的节奏来投资开发,推出能效更高的芯片,研究更强更轻的材料,同时不断完善其软件和生态系统。
正是由于苹果这类重视高端、高价值的发展模式,让其供应厂商也多数受益。例如鸿海精密团体(富士康)近日公布了超分析师预期的季度事迹,就是得益于苹果装备需求和生产效力的提高,而作为郭台铭旗下富士康科技团体最大的子公司,鸿海精密一半的营收都来自苹果。而作为苹果iPhone手机芯片的生产厂商,由北京白癜风医院地址于苹果在芯片上的不断创新,带动了其制程技术的创新和升级,进而可以与三星比肩。最新消息称,台积电仿佛要加速推送7nm工艺量产,而三星在近日Techcon2015技术大会上,首次展出了下一代10nm工艺晶圆,这也是第一个公然亮相的10nm技术。固然它们彼此间竞相角逐的缘由还在于苹果和三星手机未来创新之需。
从上述一反一正的事实中不难看出,手机产业理应是一个以创新不断增进全部产业升级的领域,由于只有这样,全部产业链才能构成各方均获益的正循环。试想一下,如果产业链的相干企业,尤其是处在上游的手机厂商们都不以价值(例如利润)为目标,盲目寻求以高性价比谋求所谓的市场份额,终究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既不能彼此增进产业的创新,更不能利用创新带来的新的产品和产业升级来获得可观的营收和利润,进而构成产业链的恶性负循环。
【趋势】行业洗牌开始,更多供应链厂商将倒闭
“现在中高端手机厂商都采取金属外壳,福昌则主要生产手机塑胶外壳。福昌一度为了IPO上市扩充塑胶外壳产能,市场风向1转,根本消化不了。”一名资深行业人士认为,行业洗牌已开始,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还会有更多的手机供应链厂商倒闭。
已在手机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的孙文平对商业兴衰习以为常,“中国有上万家手机供应链厂商,随时有人倒闭,随时有人兴起。实际上从我们统计的数据来看,中国手机供应链厂商的数量仍在增加。”孙文平自己开过手机工厂,办过手机供应链金融平台,2007年底,华为、中兴、金立、联想、酷派等57家手机产业链厂商联合发起成立深圳市手机行业协会,孙文平出任协会会长。据该协会统计,目前工信部备案的中国手机厂商约有860家,加上未备案手机厂商总数约1500多家;与手机厂商配套的供应链厂商,500人范围以上、相对成熟的厂商大约有5000多家,若将人范围工厂也算上,全国的手机供应链厂商应当上万家。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公然场合屡次提及,智能手机竞争剧烈,未来三到五年,多数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将消失,最后活下来的只有两三家。现实也许没有余承东预感的那末极端,但手机行业的品牌集中化趋势已日趋显见。
“品牌商在集中,供应链厂商自然也会集中,比如排前十的厂商可能占70-80的市场份额,后面百来家企业只占到20。同时,手机供应链分工将更加精细,能适应市场、有独特优势的小厂将存活乃至发展成大厂。”孙文平说。
一些灵活的供应链厂商得到回报。蓝思科技()是以玻璃加工知名的供应链厂商,董秘彭孟武告知财新,蓝思科技的定单今年一直在增加,工厂开足马力加班加点,根本没有空闲的生产线。
电池厂商欣旺达()副总裁项海标也对财新表示,纵观全部中国制造业,现在几乎没有比手机更好的行业,行业范围一直在增长,适应市场的供应链厂商还是能够从中掘金。据他泄漏,欣旺达的电池定单根本不受所谓“供应链寒冬”影响,仍保持高速增长。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蓝思科技实现营业收入86.6亿,同比增长55.64;净利润6.85亿,同比增长33.85。其中手机视窗防护屏收入同比增长24.99,摄像头防护镜片、指纹识别镜片和智能可穿着装备相干产品收入同比增长331.95。欣旺达实现营业收入26.9亿,同比增长69,其中手机数码类锂离子电池模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125.39。
【思考】谁的机会?
或许,从下面这几个一线供应商中,我们能看到一些苗头。
蓝思科技:时刻准备着,时刻能够起量
蓝思科技、欣旺达已是成熟的一线供应链厂商,早就进入了华为、小米、苹果等品牌手机供应商名单。
2003年,蓝思科技创始人周群飞意外地接到摩托罗拉高管的电话,让他们为摩托罗拉旗舰机RAZRV3生产玻璃屏。得到摩托罗拉的定单后,为便于和国际厂商打交道,周群飞注册了蓝思科技。“Lens,是透镜、镜头的意思,方便外国人搜索、理解和记忆。”彭孟武说。
挑剔的摩托罗拉向周群飞提出许多要求,包括“如果明星或总统用摩托罗拉的手机,玻璃屏碎了,划伤脸怎么办?”周群飞带领研发人员钻进实验室,花了三天三夜做了新样品出来:用钢球从一米多的空中砸下来不会破,即便在更强力度下破碎,经过柔性处理的玻璃也不会划伤人。周群飞如此1项项硬磕,终究满足了摩托罗拉的要求。
在手机塑料屏的年代,玻璃屏的摩托罗拉RAZRV3以近4000高价1年内大卖1.3亿部。蓝思就此建立行业地位,诺基亚、三星、HTC等厂商定单纷至沓来。2010年,更透明、更抗磨损的蓝宝石玻璃进入蓝思的实验室,次年即在苹果的摄像头保护盖、Home按键上试水,后又致力于突破高成本、低量产的瓶颈。“我们没法限定客户大量使用蓝宝石的时间,但我们自己时刻准备着,时刻能够起量。”彭孟武说。
“无论是客户、供应商还是技术、产品,一线供应链厂商已开始建立自己的护城河,强者恒强的局面很难改变,除非技术产生革命,某类零部件被完全弃用。”一名资深手机行业人士认为。
新生代厂商云英谷:捉住新技术研发脱颖而出
新生代厂商必须捉住新技术研发脱颖而出。刚诞生三年的云英谷,借高分辨率屏幕成功杀入手机供应链。云英谷创始人顾晶今年35岁,清华大学毕业后赴哈佛大学读博,2010年归国正遇上智能手机潮头渐起,预见到显示屏在智能手机上的重要性,决定将自己研究的照相机显示处理技术移植到手机屏,拉上大学师兄林彦、同班同学马振强一起创业。
“当时比较创新的技术方向是四色项目,就是将传统的红绿蓝改变成红绿蓝白或其他4种色彩,通过色彩的调剂、组合让光谱成像更清晰。我们一开始也做这个方向。”顾晶对财新回想。
但2012年上半年,在融资不到位、团队失和等种种因素的干扰下,4色项目被迫中断,顾晶几近堕入“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顾晶不能不重新寻觅创业方向。他尝试与多家屏厂沟通,取得了方向性的建议——“能不能在现有的生产线上,用原有的红绿蓝三基色来提高屏幕的清晰度?”中国的液晶屏生产线大都在2005年-2006年间建立,投入本钱都在10亿级别。但液晶屏升级换代极快,客户高规格的产品要求只有日本、韩国的屏厂才能满足。
“如果有一种技术能让既有生产线生产出更高分辨率的屏幕,对全部行业都会有价值。”2012年11月,云英谷做出第一款图象处理芯片海王星渲染芯片,用较低成本实现了HD显示效果,帮助屏厂比市面上更高一代的同类产品下降美本钱。
敲开第一个客户的门其实不容易。2013年,云英谷终究得到了10万颗图象处理芯片的第一笔定单,并借此启动了A轮融资,祥峰投资、中信资本入局。据知情人士泄漏,两家风投各自投了1000万,云英谷依托这笔资金实现了量产。完成量产六个月后,云英谷攻下屏厂方,经后者穿针引线,与几家台湾芯片供应商签订了技术授权协议,由此实现了技术授权、销售提成的商业模式,将芯片生产交给台湾厂商,自己专注研发。
台湾芯片厂商把云英谷带给了夏普,而夏普又将运用了云英谷新一代显示技术Rainbow-RGB的屏幕卖给了索尼。以后,三星、JDI等品牌厂家开始与云英谷寻求合作。“现在几近所有的屏厂都与我们合作了,今年已实现盈利。”顾晶泄漏,云英谷还在进一步开发新一代的显示产品。目前云英谷已积累了30多项专利,并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地申请了专利保护。
云英谷的例子证明,一旦买通生态圈,积累了渠道关系,新入局者很快就能发挥拳脚,迅速突起。但中国手机供应链已自成体系,新入局者想在传统领域竞争非常困难,必须在新技术或新领域上寻觅商机。
如今中国手机产业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长放缓之际,也处在拐点当中。是向左重复我们之前诸多产业经历过惟价格战的惨重和毛病,还是向右以创新和价值迎接拐点来临的挑战,相信智能手机产业中相干产业链厂商的表现已给了业内答案。(国搜互联综合财新、i黑马等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