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会因自己不同的选择,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可能人生路上五光十色或者荆棘丛生,诱惑或困难总是在不经意间横在前行的道路上,但总有一些人,他们总能秉持心中不变的信仰,选择那条最艰辛的路。
浙江,现年已九十岁的老奶奶陈金英,就是如此。她用十年的时间,还清了万元的债务。面对这一听就足够让人咂舌的数字,她没有退缩,没有逃避,而是一个人承担了所有,在自己耄耋之年,创造了一个奇迹。
那么,在她的身上,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年2月5日,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把厚厚的一叠钞票递到了身边一个年轻人的手中,整整7万元。年轻人接过后,老人家脸上现出如释重负的笑容。
这是她那万元中的最后一笔,她此时终于卸下了背负十来年的包袱,无债一身轻了。然而,回望这些年走过的路,老人一脸平静,听的人却发现,这远远不是艰辛二字能够概括的。
年,52岁的陈金英从浙江省医院退休。回望起这30年的从业生涯,陈金英可以算得上是把个人兴趣、理想和工作完美结合,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热忱和努力,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陈金英出生于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中医,深受当地百姓的敬仰。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她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将来也要当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救济苍生,也抚慰自己的心灵。
儿时的梦想在成长过程中很多时候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遗忘或改变,但陈金英却从未忘记自己儿时的梦想。长大后,她如愿报考了中医专业,毕业后顺医院,成为了一名像父辈一样,治病救人的医生。
从医30载,她始终践行着成为医生最初的信仰和追求。面对患者细致耐心,望闻问切从不马虎,有时面对家境贫寒的患者,她总是尽自己最大的所能为他们寻找最便宜的治病药,甚至自掏腰包帮他们摆脱疾病的折磨。除此之外,她还始终记得挤出时间不断学习,精进医术,儿时的梦想,她切切实实地做到了。
就这样一干就是30年,转眼到了退休的年纪。虽然这些年长期地伏案劳作让她落下了一些腰椎颈椎的毛病,但总体来说身体还不错,50多岁年纪也不算大,突然一下子闲下来,反而让陈金英非常不适应。于是,闲不住的她开始琢磨这“大好年华”可以再干点什么,开启自己的“第二事业”。
因为自己的专业是医生,最开始她为自己规划的职业道路方向也是和医学有关。当时她注意到很多老年人都饱受腰腿疾病的困扰,虽不是什么大病,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因为她早已流传在外的名声,虽然退休了,但还是有很多老年人慕名而来求她给看病,其中很多就是与腰腿疼痛有关的。
于是,她开始思考,除了给他们开点药以外,自己还能做点什么,来为他们减轻痛苦。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她决定去做一种能够携带药包的便携式护具。说干就干,为了了解设计生产还有专利申请等相关事宜,陈金英特地跑了一趟上海。但此行却给她重重地泼了一盆冷水。
她了解到,从事医学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是需要专业的资质审批的,而且这一过程还很麻烦,需要的很多硬性材料等不是光花功夫就能弄来的。无奈,陈金英只能放弃了这一打算。但此次上海之行,并不是一无所获,繁华的大都市在她心里,又播撒了另一颗希望的种子。
当时她看到,繁华的商业街上大大小小的服装店几乎都有羽绒服出售,销量似乎很不错,价钱听起来好像也有很大的利润空间。但是,这些琳琅满目色彩各异的羽绒服中,几乎没有几件销售对象是针对老年人群体的。于是,她心生一计,羽绒服这东西这么畅销,想必老年人的款式也会非常受欢迎,而且市场缺口好像很大,我何不去专做这一块儿,打开这个市场呢?
不得不说,陈金英做起医生来认真负责,拥有悬壶济世的好名声。在知天命之年想要改行从商,这市场敏感度也是准到令人佩服。于是,回到家里陈金英就下大力气研究相关的政策和市场导向,做了大量的功课。然后,她把自己工作这些年攒的积蓄都拿了出来,准备大干一场,却在此时遭到了老伴儿和儿女的强烈反对。
他们都认为,陈金英年纪已经大了,既然退休了就在家享享清福,何必出去东奔西跑地找罪受。更何况,创业这种事情又不是脑瓜子一热就能做起来的,十个创业九个死,再说陈金英已经50多岁了,跟年轻人比自然是占不着优势,服装行业,更是和她以前的专业和工作丝毫沾不上边儿。
家里人说得都对,但还是阻挡不住陈金英的脚步。她相信自己的选择和判断,更何况,如果让她现在就在家里什么都不做,那她会觉得闷得慌。于是,她还是拿了多块钱,在郊区租了一间破旧的厂房,买了一些基础的仪器设备,招了一名裁缝和几个工人,注册了一家名为“丽水市兴华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的厂子,开始了自己传奇般的创业之路。
当时市场缺口确实很大,老年羽绒服基本算是一个技术成熟,市场却是新兴的产业,再加上陈金英始终坚守质量为本的生产准则,从不偷工减料,而且售价也不贵。很快地,她生产的羽绒服受到了老年人的青睐,附近的大面积市场向她敞开,钱财也滚滚而来。
就这样,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成绩让当初反对她的人闭了嘴。不几年,她兴华羽绒服的招牌就在外面打得响当当,全国各地的订单铺天盖地地飞来,挡都挡不住。当然,只有傻子才会有钱不赚,陈金英每天带着手下十几个人,加班加点赶工,虽说苦点累点,但日子有盼头,心里总是高兴的。
如今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陈金英依然是两眼放光。当时,厂子里效益最好的时候,年利润能达到万元,这在0年左右的时候算得上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家的收入了,那段时间,她过得特别踏实,眼见着生意越做越好,钱越赚越多,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再一次找到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但是,人生跌宕起伏在所难免,更何况她是在最适合安稳过日子的年纪选择了本就变化莫测的商界。
4年,陈金英的订单量迎来了顶峰,凭他们几个人和那几台老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干都满足不了市场所需,于是,陈金英咬咬牙,下定决心扩大产能。其中,最紧迫的,就是寻找新的更大的厂房,再扩招员工。而这一切,都需要钱。
虽说这几年做生意着实挣了不少,但有进有出地也剩不下来太多,自己手里现有的资金全部拿出来还是不够去买一块像样的地皮。但主意已定,哪有打退堂鼓的道理,于是,陈金英决定,走出去,去借!
不得不说这老太太确实够跟得上时代,脑子也灵活,她首先想到的是去向银行贷款。凭着自己这么多年良好的经营状况,她顺利得从银行拿下了一笔款子。然后剩下的,她就向亲朋好友一点一点地借,她当医生时留下的好名声,再加上这些年她的生意的确做的风生水起,借给她钱就相当于投资了,所以,她借到的人,十有九个都爽快地掏出钱来。
就这样,拿着这些“众筹”来的钱,足足有万元,她在郊区买下了一块面积平米的地皮,然后在上面盖了两座相当气派的四层厂房。到了5年,兴华羽绒服欢天喜地地搬进了新建的厂房,陈金英又以最快的速度招贤纳士,很快厂子的规模达到了百十号员工。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厂子生意欣欣向荣,从老板到员工都鼓足干劲,准备再接再厉再创辉煌,机器从早到晚不停歇地运转,陈金英甚至举家把年夜饭都搬到厂里和员工一起吃。然而,谁也没有意识到,兴华羽绒服的寒冬,正在一点一点地悄然逼近。
21世纪开始,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的强势崛起,中国内地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前所未有之巨大变革,其中最明显的,可能当属文化传媒领域。继广播电视之后,计算机和互联网也褪去新鲜的外衣,开始走进千家万户,随之而来的是娱乐传媒的兴起,各种歌手明星成了大众